查看原文
其他

推免生风采录 | 厚积薄发,遇见更好的吴华昶

研创媒介 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院 2020-02-27

推免生风采录又和大家见面啦

本期的采访嘉宾是

机电工程学院——吴华昶

▲吴华昶带狗狗散步

人物介绍

指导老师:游德勇

推免专业:机械工程

研究方向:人工智能视觉检测与跟踪

曾多次获得学习标兵奖、优秀学生奖学金;省级实验综合技能大赛A1项目二等奖;

主持一项省级大创项目并结题,参与国家级大创项目一项,校级大创项目三项

已发表一篇中文核心期刊学术论文,两篇SCI论文在审(分别为第一、第三作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第十三届LTO会议上发表报告一篇,以第三作者发表学术论文一篇;

以第一作者身份获6项发明专利及6项实用新型专利受理。



▲吴华昶和朋友们

回顾过往


虽在学业上获得多次荣誉,但吴华昶同学可不是个只会读书学习的人。


闲暇之余,他有每周去打一次羽毛球的习惯,也会偶尔约上好友共赏喜欢的上映电影,或享受与家人在寒暑假一起出游的时间。


但除了这些,他基本上也都是在学习、比赛、实验室之间来回。课程内的复习预习,参与科技比赛,论文阅读撰写等科研工作,几乎占据所有休息时间。对此,他说,毕竟没有这样长时间积累很难出好的成果。

 

而决定读研是大一的时候,那时他只是想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后来,则更多是基于对专业和团队研究方向的兴趣,想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更深的了解。


谈到之所以能够坚持到今天,有三点关键因素给予了他动力。


其一是兴趣,由于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所以哪怕遇到挫折他也能笑着努力克服;其二是团队环境,跟团队优秀的导师和同学在一起,会不自觉想要提高自身的水平;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家人的全力支持与帮助。



▲吴华昶和家人 

基于现在


实现既定的目标实属不易,科研工作讲究一步一个脚印,讲究厚积薄发。


大一到大三课程外的闲暇时间,延续并夯实本科期间对研究方向的知识积累,把握既定方向上现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逐渐地,吴华昶同学对研究方向有了一定的知识与经验积累。为了向细分方向深入,他大四的时候除了坚持积累大小方向的论文涉猎,还构建扎实的人工智能的知识体系,并且进入项目实施(包括课题的问题定义,边界定义等),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与眼界。

 

关于学习方法方面,他认为要找到合适自己的自学方式。


他在学校常见的课堂式学习与项目驱动式学习中,结合自己的自学方法,找到了合适自己的着力点。但无论是哪种学习方法,都要专注花时间才能学的深入,学的扎实。他认为优秀没有秘诀,同时也不觉得自己有多优秀。理智的选择方向,踏踏实实的积累,把时间花在应该花的地方,学会抓住机会更进一步,自然就能开花结果。


但也应该认识到结果不见得就是成功,努力也不一定会成功,所以尽可能努力的时候开心一点就好。

▲吴华昶和他的同学们

关于未来


吴华昶给自己拟定了一些目标:希望在硕士阶段,培养个人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和较好的学术水平。同时,熟练掌握各项基础的研究技能,以及合乎工程师标准的思维方式,并具备工科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尽可能地获得一些能够证明自己学术水平和能力的高水平高质量的荣誉。例如参加一些国际性比赛、会议报告、SCI论文、国际专利等。提到这一点的时候。有别于纯粹的学术研究,他本人更加向往科研与工程的结合,

 

接下来的研究生学习,他会在导师的指导下深入课题项目的实施,解决相应的工程难题。从中培养自己的研究技能,并积累工作经验,积累成果。同时也计划会参加相应的学术会议,行业会展与市场调整,用以调整研究的微方向及吸收别人的创新方法。利用闲暇时间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深入思考,尝试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或问题。

 

他说,希望自己能够踏踏实实学习,做出更优秀的成果,将来能够以更加成熟的形象迈入社会,成为优秀的工程师或者企业家。或者,单纯来说,能用自己的能力给家庭带来幸福,给别人带来力量就OK啦。

吴华昶出外参加比赛

这就完了吗


  不!

我拿一个赞和你打赌

  接下来的内容同样精彩哦!



个人学习方法和竞赛经验分享

学习方法

吴华昶的自学方式结合了课堂式和项目驱动式学习

(注意自学是没有所谓预习的)


宏观认识】先从大方向把握需要掌握什么(对于一门课程是看这本书的目录和前沿,对于一个专业是看这个专业的专业概论,如《机械工程概论》),这部分是负责把后续知识相互关联,这样能有效避免深入学习后陷入“为什么学”的疑惑,同时能更方便知识体系的构建与记忆,梳理知识脉络,且能实现触类旁通。同时让我们明白知识的钻研是从宏观深入微观、从一个点发散展开、然后扩展的,而我们的学习从微观学到宏观,从多个分支学回一个或多个原点。


如高数/微积分:一维函数→极限→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微分→牛顿莱布尼兹公式→积分→微分方程→扩展到二维、三维、高维。


微观学习深入学习,用心去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学习过程中经常从宏观思考为什么这个地方要教这个知识点,并且尝试扩展思考。还要注重做笔记与梳理知识脉络。


刷题是用来辅助记忆知识点的(肌肉记忆),只是刚好考试也这么考。


宏观回溯】完整一个课程的学习后,时常回忆整体的知识框架,沿着知识脉络去回忆具体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好处是,哪怕忘了某一个知识内容,也能它所属的框架支点通过网络很容易找回。


触类旁通】在宏观把握住大方向后,能够很容易明白不同学科的交叉点,记住交叉点,不同的课程就不是零散的,而是一体的。如高数几乎贯穿所有的专业课程,控制工程与电工、机械原理、大物、工程材料、积分变换等学科交叉,机电传动与电工、C语言等交叉。


项目练手】在整个知识体系里,总会有几门课与比赛或者项目有直接关联,此时用这些学科做引子,就能把整个知识体系运用在不同的项目,从而令知识体系具备扩展能力。如控制工程、机电传动、机械设计等.


吴华昶寄语

每个人的自学方法都不尽相同,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才最重要。

别人方法只是借鉴模仿,但无论是哪种学习方法,都要专注花时间才能学的深入,学的扎实,除非是天赋过人,过目不忘。有人在考前一周突击能够考到90+,但是对于课程知识理解深度及广度却难以与别人花数个月所掌握的程度相比。大学生不应该用应试教育的方式对待自己需要的专业知识。

比赛经验

想要获奖 运气是一部分

但是实力努力更重要哦

 

竞赛类比赛实力才是硬道理。如惯性小车设计、智能小车设计、高教杯、合泰杯等,怎么根据问题构思,得到最终设计方案,离不开设计软件与知识基础的熟练运用。


实践出真知。很多时候理论效果再好,实际效果不佳就是不够好。只有不断重复调试试验,才有可能发掘问题所在(有时候找不到也正常),实际上工程上也是如此。对于工科生,这类比赛,不管最后成绩如何,只要能坚持到比赛结束,不放弃,一定会收获巨大,有时候比踏踏实实学一门知识还大,因为它是实实在在的类工程经验。


展示类比赛】先要把握裁判最想看到什么,按着他的思路找创新的idea,用所学知识设计/思考,然后把ppt做得低调奢华有内涵一般没问题。


除了创意还需要一流的口才,展示类比赛不仅仅是考察个人学识的,更考察参赛者的表达能力。因为评判有一部分并不是对口专业的,能说服他认同你的作品这非常看中语言表达。而这类比赛跟hr面试、跟上司领导汇报、学术成果展示、第一次见丈母娘等等人际沟通有着类似的地方,他认为这是一个大学生应有的经历或者基本素养,在生活的很多场景,这些经历往往更有用处。


展示+竞赛类】上面两者的结合,此时团队参赛是最划算的


吴华昶寄语

机电专业的本科生应该更加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融会贯通、构建完整扎实的知识体系框架,无论是考研还是就业,这个知识体系是伴随一生的,也是自身知识体系开枝散叶的根基。比赛或科研经历确实很重要,但更多时候要追求的是质量,高水平成果。

集中精力专注做好少数几个优秀成果,与把时间分散到多个比赛去蹭个奖来比,学的更多更深,也更实际。


优秀没有秘诀

理智的选择方向,踏踏实实的积累

把时间花在应该花的地方

学会抓住机会就会更进一步

吴华昶做到了

    你呢?

 

  

推免生风采录的下一期嘉宾会是谁呢?

让我们一起期待!


-END-

文字 | 吴华昶 邹小敏 罗彩仪

编辑 | 罗彩仪

审核 | 王舒书 杨露敏 邹小敏

看了这篇文章的你还可能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1)沉痛送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核司令”程开甲

(2)如何有效阅读文献,你了解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